要100%學會,才能作個人品牌?| 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最近有機會跟一個過去同事聊到,他學習的方式,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學會一件事情,原因在於他需要弄懂所有事情都來龍去脈,書上的理論,才會覺得踏實!聽到這樣的學習模式,我才驚覺為什麼很多醫事人員不容易作個人品牌的原因。(延伸閱讀--下方有連結:為什麼心理師不容易在社區接地氣)

醫事人員的強項在於知識的累積與應用,可以透過閱讀和工作經驗上的累積,這些對於自己的專業是很有優勢的作法。而這樣的想法也可能是以學術為底子背景的人,在進行個人品牌營造時的一個盲點。過去在臨床或是學術上,都很在意實證研究,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所有的作為都要夠跟著研究結果走,研究說這個行不通,就不要走這條路。

這樣的想法對於醫事人員作個人品牌會有什麼侷限呢?

1、需要學歷,理論根據,才敢做另一件事,不僅是是跨領域的工作,還包括專業以外讓自己被人看到的個人品牌。這也是過去在組織裡看到的問題,有個同事每年遇到他,都說工作好累,好想換工作,但又補了一句話,除了現在的工作,其他都不會,讓他們裹足不前的就是因為沒學過,都不會。

2、需要唸很多書,很多人都會覺得透過書籍的閱讀可以快速的累積別人的經驗,在全職讀書階段是一個非常簡單,也可能是一個唯一的方式。一旦開始工作或是工作時間已經一段期間了,閱讀開始變成可遇不可求,上班都那麼累了,那有時間讀書。

3、一次就要成功,如果失敗會很丟臉欸,放棄過去的工作,出來作其他的工作或是個人品牌,如果沒有成功,會讓人家笑欸!

若以這些想法作為基礎,當年紀越大,甚至可能到了30歲之後就不敢異動了,這些人幾乎在一開始工作,就決定了你的一輩子未來的工作了。因為如果還要花那麼多的時間去學習這些知識,還想透過念個學位來得到知識與能力,對多數人就更困難了。如果覺得要達成目的,需要拿學位和念很多書,又再想到自己有家累、記憶力又不比得過那些剛畢業的,就更阻礙了我們離開組織的動機,還是安安穩穩的在這邊繼續做到退休吧,所以就只好每年抱怨工作不好,每年還是一樣苦苦的待著。

商業社會,可能有蠻多上述的假設都會被推翻了,學歷有用,在剛進入社會時履歷的確有用,我們離畢業越遠的時候,學歷就離工作越脫勾了。離開學校越久,你擁有的是帶得走的核心能力,這是當初在應徵工作的主要依據,譬如心理諮商、物理治療、護理、營養、職能治療等,這些過去就擁有的學歷,開始工作後繼續以這個專業為業。如果用過去的想法,我們要做個人品牌,就要去學行銷,擔心自己專業不足這樣又要去念個學位,又要花很多時間,這樣投資報酬率不高,會讓更多人卻步。

商業市場很吃經驗,透過經驗來修正,如果只是吸收知識、理論,到了市場可能還會是一個Gap,所以即使唸完書,知道了所有的理論,可能還要丟進市場浸泡幾年才有可能把在學校裡學到的融會貫通,這樣還要花幾年,才能達到我們所期望的目標呢?

所以我們所需要的經驗就是透過產品來做研究,不是完全拷貝別人的個人品牌,我們自己每一次放在市場上的產品,就是一次的市場測試的實證研究,經常是模仿不來的,有時還需要學習在不同人身上的經驗才能造就出你自己品牌。別人的重點不一定是你的重點,別人的策略不見得可以成為你的策略,經常還需要生成屬於自己的新策略。

因為我們不是需要完全以個人品牌這個技能維生,這只是輔助我們在原本的專業上更讓人知道的衛星技能,這些衛星技能可以幫助核心技能的擴散。所以,不見得把所有的行銷技術都弄懂,只要熟練的把你所需要的部分搞清楚就可以,或是自己卡住的地方,找資源解決。這部分也就是我前面所提的要用自己的產品做實驗。

另外,在不同種類的主業,需要的個人品牌模式不太相同,不容易完全複製一個人的行銷模式,就可以得到跟這個人一樣的結果。就像我的專業是高齡市場,而最近一個開業的老朋友心理師的專長是兒童心理,我們的行銷模式就會大大的不同,我的受眾是照顧爸媽的中高齡照顧者,他們可能40歲到60歲之間,而她主攻則是那些二、三十歲有孩子的父母親,所以她產品行銷管道和我的就不太會相同,我的產品行銷渠道會在長照相關的社群裡;而她的內容則要放在嬰兒與母親的這類社團中。

Podcast 平台 聽眾收聽時間表



在商業市場中有個專有名詞稱為最小可行性產品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 ) 的概念,它是用最低的成本,設計出屬於你的產品,並且把它用最快的速度放到市場上測試是否足以讓需要的人看見、購買,這就是我們自己在為產品所作的實驗。我們需要實驗的包括受眾、產品、渠道、定價或是議價等,都是在每一次的市場測試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個人品牌的模式。就像我最近就開了一個Podcast 名稱是【照顧特調】,也就是在進行「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測試,播出第一集之後就發現某個平台不是太能符合我的需求,就換了一個平台。此外也在平台的後台上看到收聽我節目的人時間點會落在甚麼時候(如上圖),未來在每一集上架時,就會注意在這個時間點。從來沒有做過Podcast的經驗,也就是這樣一點一點調整,才能把產品的行銷做好。

所以在個人品牌完成之前,不太容易具備好100%的能力,而是像打遊戲一樣,不斷的打怪過關,新增幾樣武器進到下一關,再繼續打,打贏了再到下一關的過程。在個人品牌的營造上,也是不斷的在測試過程之中讓自己增加優勢,排除劣勢,才有可能達到自己想到的目標。


延伸閱讀: 

上一篇: 為什麼心理師不容易在社區接地氣

下一篇: 我怎麼敢離開?--如何計畫離開機構(資源盤點篇)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您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