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篇]想把「線上課程」變成「 被動收入」前的關鍵誤區!|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

 今年年初一直到現在有好幾位網紅陸陸續續開啟了線上課程,艾莉莎莎作了「自媒體的銷售學」,而Joeman產出了「超實用買房密技」,真正的實現了把線上課程成為了被動收入的希望。(延伸閱讀:網紅到底在哪裡贏了心理師?)


認識我的人可能知道我的另一份主業是『失智症應對的策略思維』的版主。最近有機會跟「大人學」合作線上課程,與內容編輯討論課程內容,大致上大約在半年之後,「失智症照顧」的線上課程就可以上架了。而這篇文章不是要跟大家推銷課程,而是要跟大家分享在過去觀察和現在合作上發現到幾個線上課程製作者的誤區,以免未來很多人在很辛苦的製作好線上課程後,卻沒有人購買,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


1、有沒有過去的戰績?

過去的戰績包括是否已經在某個領域上耕耘很久了,也讓人很確定你是這方面的專家。最近好多人盜用一些名人的照片,宣傳這位名人要開設某某課程,好多人受騙,害得他要出來澄清。這樣就可以曉得在某個專業上是否有名,足以帶動有需求的購買者去購買商品。如果過去默默無聞,突然錄製了一個線上課程多數人都不知道你是誰的時候,即使賣500或是1000的課程,會想買的人也不多,因為大家都不知道你的能力,怎麼有可能花錢去買呢?


2、是否有流量能提供購買?

有不少平台,提供讓專業人員錄製線上課程,以吸引流量(人潮),這是站在平台端的想法;就專業人員作線上課程放在平台上則是期望在平台上就有現成的流量可以購買課程。到最後專業人員不知道該如何吸引人潮讓自己的課賣出去,平台端又沒有自己本身的吸客力,結果就是做完了就放著等下架,專業人員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卻得不到好結果,原因都在於雙方都期待透過對方得到好處,然而對方卻沒有能力提供相對的資源。因為有的平台,內容不多、知道的人不多、來光顧的人也不多,想當然爾,購買課程的人也不多。平台期望專業人員能夠透過他在專業上的意見領袖帶著受眾進入平台;而專業人員則期望我做課程就是想要放在上面有人買啊!就像在一個水族箱裡面釣魚,專業人員是那位釣客,平台則是那個水族箱,魚則是受眾,水族箱裡面都沒有魚(受眾),釣客(專業人員)儘管放下了很好吃的魚餌(內容),也不會有魚來吃!因為沒有流量,以致於這個課程很少人來購買。


3、課程內容設計

許多專業人員都想一本教科書怎麼設計出來,課程理當這樣設計出來。跟「大人學」的內容編輯討論到一個我離開機構後深深引以為警惕的問題,就是不要把課程當作教課書在上。各位讀者可以想想看,你比較喜歡看教科書還是看小說?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喜歡小說,所以小說會如何架構一本書籍,讓你一直想要看下去,其實課程的內容要用同樣的架構呈現,如此才有機會得到想學的人繼續學下去。


4、課程前後的行銷

多數專業人員一方面沒有流量的想法,另一方面沒有課程上架前後行銷的概念,以致於做出來的內容,就只能養蚊子。也因為多數的平台只提供空間讓你內容,無法協助做前期、後續的行銷,所以很多課程都賣得不好(當然前提課程內容品質要好)。 如果能夠協助的平台,不僅是在部落格、臉書或是podcast上的露出,才比較有可能吸引更多需要的人來購買課程。


初入市場的專業人員,往往都很理想,覺得別人會幫助自己增加流量、調整課程內容或是上架後的行銷。事實上,不少平台都不太有太多的人力、時間、金錢成本,去協助做出更好的內容和相關的支援,所以如果要成為被動收入,就要靠產出者自行努力了。


臉書搜尋「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你進入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