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治療/諮商所會想到要「預收訂金」時(擔心個案預約時間沒來出現空窗而預付訂金,期待他們能如約定的時間諮商),個案有或沒有出現只是表面的問題,它可能是我們想了一輪之後,沒有地方可以增加收入(就像政府要國民徵稅一樣,考量其他原因造成收入不足而作)的策略,所以需要跟客戶預收訂金,本文並非要闡述這是不好的策略,而是要探討預收訂金表象背後的問題。然而,開啟預收費用這個議題的更底層問題在於『治療/諮商所的商業模式』,當商業模式無法支撐心理所收入穩定的時候,該思考的是在於所的整體商業模式,到底有沒有讓客戶流進心理所裡面的策略!
但,商業模式往往是開所的心理師所少有的想法,人有、錢有、地方又有,天時、地利、人和都到位就開了!開起來簡單,若要長期營運卻不是只有前面這三項夠就可以。一個心理所如何讓新客戶進來、舊客戶繼續的維持,還要有人力又要跟來客數接個案,才能適時的完成諮商。
為何在開業初期幾年不容易顯現客源不足的問題,可能有幾個原因,其中比較常見的就是剛開始可能會有心理師的自帶流量,也就是本身就擁有過去在臨床諮商界的積累,人脈,讓自己在所裡的客源無虞,過一陣子後,舊客不再繼續諮商,若又沒有新客源,則會開始思考如何增加客戶諮商頻次。在此時多數心理所主事者會想到的是如何讓舊個案繼續下去或是如果有遲到或是預約不來,可以有位子補其他的個案。
倘若我們再深入的思考,比較有機會補這些空位的人會是舊的個案,而非新的個案。「預收訂金」只是用來鞏固舊客,以確保不要沒來或是遲到,或是找另一個個案補位,先不去管合法與否。我們以商業思維去理解這件事,不知道聰明的您有沒有發現,在一個心理所裡,當個案減少的時候,都在處理既有的個案(舊個案),讓他們能夠持續的諮商、讓他們能夠提早做,並不是把心思花在新個案的開發。這些個案所收到的諮商費用只是將未來收取到的費用,提早到現在拿,費用並不會增加(短期看起來是增加)。像個案如果沒提醒(或沒有預收訂金)兩週以後來,經過提醒他們(或預收訂金),結果提早至今天來,所以原本兩個禮拜以後的諮商費用,提早到今天拿到。此外,如果A個案因為事先告知要取消諮商,我可以把原本預約週五的B個案,提前到週二諮商,原本週五B個案的位置是否有人去填補?未知;而原本週五收到的諮商費提早到週二收到,收入結構這塊大餅,除了時間縮短之外,並不會有任何增加(我們先不考量空間利用的成本、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原本空下來的時間,剛好有機會接另一場演講的機率)。
這樣在舊的個案身上的著力(並非不重要),只是收入板塊的挪移,並不會擴大,對缺現金的人而言可能很重要,但如果長期看來只是挖東牆補西牆的策略。所以經營者千萬要清楚自己的商業模式,知道如何引進新個案,維持舊個案,有維繫個案的人力,這樣才是一個治療/諮商所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
臉書加入『心理師的品牌研究所』帶您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留言
張貼留言